「八關齋戒」是在家眾修二十四小時出家眾的戒,期限是一天一夜。
《八關齋法》云:此八關戒。亦名八支戒。又名八種長養功德法。前之八法。名為關戒。後一不非時食。名之為齋。齋戒合名。故云八關戒齋。「關」謂關閉八惡。不起諸過。「齋」者齊也。謂禁止六情。不染六塵。齊斷諸惡。具修眾善。故名齋也。
《大乘義章十二》曰:「防禁故名為戒,潔清故名為齋。」
又《南山業疏》云:「齋謂齊也。齊一其心。或言清也。」故持齋者,以清心之不淨也。
「八戒」分別是:一不殺生。二不偷盜。三不淫欲。四不妄語。五不飲酒。六不著香華鬘,不香塗身。七不歌舞倡伎,不往聽觀。八不坐高廣大床。
八關齋戒中特別注重「齋」。「齋」是不非時食,也就是「過中不食」。『中』是日中,過了日中以後不再進食,名為「持齋」 。
八關齋戒的內容,前五項即是五戒,只是將五戒中的「不邪淫」改為「不淫戒」。因為受持八關齋戒時,不但禁止邪淫,即使合法夫妻間的關係也不可,所以受持八關齋戒的在家信眾稱為「淨行優婆塞、優婆夷」。後面三項,則與出家眾沙彌十戒相同,僅不含沙彌第十戒「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」。
從戒相而言,五戒、八關齋戒都是在家學佛必須遵守的。五戒屬根本戒,八關齋戒屬加行戒。出家的功德非常殊勝,但出家很難,在家人能不能得到出家眾的功德?也行,可以得到,八關齋戒就是出家戒。
修八關齋戒,最重要是對八關齋戒的儀規意義、修行的道理方法了解。如果沒有出家眾帶領,個人可以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發願受持。或居士中有長者大德對儀規熟悉者,也可主持帶領。
八關齋戒的限制是一天,如果第二天再繼續持,還要再做儀式;亦即天天持,天天需做儀式,它的效果只有一天。
八關齋戒非常重視「持齋」。「持齋」有嚴格規定,在古代,通常大概於十一點至十一點三十分之間,午餐用畢,則決定不過中。過中之後只能喝水。凡是有沉澱的飲食(包括牛奶、豆漿),喝了之後即屬破齋。應至次日早晨才能吃東西。
持齋,完全看自己發心。慢慢練習,最重要是心地清淨。心地清淨,所需飲食自然少,過中不食則不覺困難。若心不清淨,必須補充營養。營養能量不夠,感到挨餓很苦,挨餓愈苦心裡愈煩躁,如此則失去了齋戒的意義。應知,持八關齋戒心地需非常清淨,如果反增煩躁與妄想,那就錯了。縱使受戒,也僅徒具形式,無實質內容。
八關齋戒著重在「齋」,但是「戒」也不能疏忽。現在的生活方式與從前不同,現在大家習慣用陽曆,特別在國外,大多數一星期工作五天,星期六與星期天是休假日,我們不妨利用休假的這兩天來修齋戒。如果不講形式上的儀式,我們在每個星期六、星期天,著重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、修慈悲心,這是「齋」的真實內涵;這兩天特別注重修十善業道,即是「戒」的意思。能修二十四小時的清淨、真誠、恭敬,即非常難得。現在我們看到許多修八關齋,徒具形式,缺乏內容,所以得不到殊勝的功德利益。
過去,章嘉大師曾做比喻,說明小乘戒,如出家戒沙彌律儀,在家的五戒、十戒、八關齋戒,這些小小戒,我們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對這些小小戒一定要遵守,不能違背。就像台北至高雄的火車票。必須買了票才能上車,且在車上時常要保持這張票,不能丟棄,到站還得要交回。這個比喻給我們很深刻的印象,學佛一定要持戒,一定要守規矩。
我們在佛經裡看到,有位皇后,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,某日受持八關齋戒。這天皇上吃飯,對菜色不中意,發了頓脾氣,要殺掉廚師。皇后怎麼辦?這天八關齋戒全破光了,救了這位廚師。怎麼呢?逗皇帝歡心,讓他把這件事淡化。到第二天皇上吃飯時想起,「昨天我不該發這個脾氣,你看我那麼好的一個廚師殺掉了。」皇后說沒有,我把他藏起來了。這屬開戒,善巧方便。
《八關齋法》節錄
如來御世。本為利樂一切眾生。而眾生根性不同。故教設多方。教雖非一。而不出三學。所謂戒定慧也。然定慧多門。戒列七眾。出家則比丘稟受二百五十大戒。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。式叉摩那學其六法。沙彌沙彌尼俱持十戒。在家則清信男。清信女。戒開兩門。一五戒終身持。二八戒六齋日持。或十齋日持。或隨自意。有暇日即持。然戒雖云一日一夜。其所獲功德利益。非凡所測。如摩尼寶珠。雖復輕小。而勝一切諸寶。
有斯善利。捨而不為者。有二種人。一者不信三世善惡因果。在儒不修五常。寧信如來出世五戒。由是人天路絕。道果無分。二者頑癡無知。不識君臣父子。孝悌忠信。惟知食息。畜生無異。寧曉遷善。是二種人。枉得人身。一生無善可記。肆意非為。一朝業果現前。追悔何及。其有智者。速宜受持。
阿含經云。吾今成就。皆由持戒。八戒十善。無願不獲。若受八齋。首須懺悔先罪。然後受戒。應生慚愧。發懇切心。作如是言。
我某甲。從無始生死已來。至於今日。身業不善。殺。盜。婬。口業不善。妄言。綺語。兩舌。惡口。意業不善。貪欲。瞋恚。愚痴邪見。不信因果。造此十不善罪。今向十方三寶諸佛菩薩。三乘聖眾。現前師僧。求哀懺悔。作如是懺已。教受言。
我某甲。歸依佛。歸依法。歸依僧。一日一夜。為淨行優婆塞(女人。當云優婆夷)。如來至真等正覺。是我世尊(三說已次受三結)。
我某甲。歸依佛竟。歸依法竟。歸依僧竟。一日一夜。為淨行優婆塞。如來至真等正覺。是我世尊(三說已次受戒相)。
* 如諸佛盡壽。不殺生。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。
* 如諸佛盡壽。不偷盜。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。
* 如諸佛盡壽。不婬欲。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欲。
* 如諸佛盡壽。不妄語。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。
* 如諸佛盡壽。不飲酒。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。
*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鬘。不香塗身。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華鬘。不香塗身。
* 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。不往聽觀。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。不往觀聽。
*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床。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床。
* 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。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時食。
經云。如上次第授已。當教發願。大論云。當發願言。
我某甲受行八戒。隨學諸佛。名為布薩。願持是福。不墮三惡八難。亦不求輪王。梵王。世間之樂。願斷煩惱。逮得一切智。成就佛道(若欲兼報四恩。求生淨土者。當作如是發願言)。
我今以此八關戒齋功德。四恩總報。三有齊資。普與眾生。同生淨土。
大方便經云。
不殺生者。下至微細昆蟲。但有命者。不得故殺。
不偷盜者。乃至一針一線。他不與者不取。
不婬欲者。世間一切男女。及自妻妾。一日一夜。悉皆遠離。不妄語者。
不妄語有四。謂妄語。綺語。兩舌。惡口。但與心口相違者。悉名妄語。
不飲酒者。謂一切五穀華果釀成。能醉人者。皆不得飲。
不著香華鬘。不香塗身者。謂不得以諸華貫串為鬘。名香為末。熏佩塗飾。及著一切莊嚴衣具等。
不歌舞倡伎。不往觀聽者。倡伎是樂器。謂自不習歌曲戲舞。作諸妓樂。樗蒲棋博等。及他人作時。亦不往觀聽。
不坐高廣大床者。高不過尺六。廣闊不過四尺。長大不過八尺。及一切嚴麗莊校床座。皆不於中坐臥也。
不非時食者。謂不過日中噉嚼五穀。瓜果等物。若日過西一線。乃至明日天未曉。皆名非時。經云。諸天早食。佛日中食。畜生日西食。鬼神夜食。今受八戒。斷六道因。學佛中食。以表中道。離斷常二邊之過也。
食訖。須嚼楊枝。淨水漱口。去口中餘津。若不嚼楊枝。口中餘津尚存。而咽者。即犯非時。如無楊枝。除毒樹。一切桃。槐。苦澀等樹。皆可用之。五辛之物。俱不得食。
此八戒齋。若犯前四。是實惡。性罪也。飲酒。是眾惡之門。後四。是放逸因緣。若人離前五種惡。是福因緣。離餘四種。是道因緣。
《法苑珠林》節錄
世尊。憶念我昔游行獵戲。忘將廚宰。於深山中。覺飢索食。左右答言。王朝去時不被命敕令將廚宰。即時無食。我聞是語已。走馬還宮。教令索食。王家廚監。名修迦羅。修迦羅言。即無現食。今方當作。我時飢逼。忿不思惟。敕臣斬殺廚監。臣被王教。即共議言。簡括國中唯此一人忠良直事。今若殺者。更無有能為王監廚。稱王意者。
時末利夫人聞王教敕殺修迦羅。情甚愛惜。知王飢乏。即令辦具好肉美酒。沐浴名香。莊嚴身體。將諸妓女往至我所。我見夫人裝束嚴麗。將從妓女好酒肉來。瞋心即歇。何以故。末利夫人持五戒。斷酒不飲。我心常恨。今日忽然將酒肉來。共相娛樂。展釋情故。即與夫人飲酒食肉。作眾伎樂。歡喜娛樂。恚心即滅。
夫人知我忘失怒意。即遣黃門。輒傳我命。令語外臣。莫殺廚監。即奉教旨。我至明旦。深自悔責。愁憂不食。顏色樵瘁。夫人問我。何故患愁。為何患耶。我言。吾因昨日為飢火所逼。瞋恚心故。殺修迦羅。自計國中更無有人。堪監我廚。如修迦羅者。為是之故。悔恨愁耳。
夫人笑曰。其人猶在。願王莫愁。我重問曰。為實如是。為戲言耶。答言。實在。非戲言也。我令左右。喚廚監來。使者往召。須臾將來。我大歡喜。憂悔即除。
王白佛言。末利夫人持佛五戒。月行六齋。一日之中終身五戒。已犯飲酒妄語二戒。八齋戒中頓犯六戒。此事云何。所犯戒罪。輕耶重耶。
世尊答曰。如此犯戒。得大功德。無有罪也。何以故。為利益故。如我前說。夫人修善凡有二種。一有漏善。二無漏善。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有漏善。不犯戒者名無漏善。依語義者。破戒修善名有漏善。依義語者。凡心所起善。皆無漏業。王白佛言。如世尊說。末利夫人飲酒破戒。不起惡心。而有功德無罪報者。一切人民亦復皆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