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本地點播-

益友和损友,你选对了吗?-第26集

 

  亲爱的小朋友们,大家好!我是文心姐姐。欢迎来到今天的弟子规学习之旅,我们继续深入探索“信”篇的智慧。

  上一节课,我们学习了“唯德学,唯才艺,不如人,当自砺。若衣服,若饮食,不如人,勿生戚。”今天,我们将一起学习“闻过怒,闻誉乐,损友来,益友却。闻誉恐,闻过欣,直谅士,渐相亲。”这一节,我们将学习如何辨别益友和损友。

  什么是益友?什么是损友呢?我们先来看看孔子在《论语》中是怎么说的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”孔子告诉我们,真正对我们有益的朋友,通常有三个特质:为人正直、有涵养能包容、见多识广。而损友则恰恰相反,他们只会说我们爱听的话,却未必真心认同;表面上和颜悦色,背后却说一套做一套;用甜言蜜语讨好我们,实则为了自己的利益。

  如何才能交到益友呢?弟子规告诉我们,交到益友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态和言行。我们不妨回想一下,当听到对自己的批评和指责时,我们心里会怎么想?会不会感到不高兴,甚至生气、反驳,甚至反击?而当听到对自己的赞美时,我们是不是会感到非常开心,觉得对方很懂自己,甚至希望对方多说一些?

  亲爱的小朋友们,如果我们在听到批评时感到不高兴,而在听到赞美时感到非常开心,那么我们就像拿起了一块强吸力的磁铁,吸引来的往往是影响我们健康成长的损友。或许有小朋友会说:“谁不喜欢听好话呢?”让我们一起听听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。

 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是一对历史上著名的君臣搭档。魏征为人正直,有远见。有一次,魏征在朝堂上激烈地批评太宗,太宗实在难以接受,退朝后生气地说:“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,他对我太无礼了!”长孙皇后听到后,赶紧换上庄重的朝服,跪在太宗面前。太宗一时没反应过来她为何如此。长孙皇后高兴地向太宗贺道:“臣妾听说,只有君主贤明有雅量,臣子才会正直。现在听到陛下您说魏征敢如此刚直地向您进谏,那一定是陛下您是明君,深有涵养的缘故。臣妾怎么能不替您高兴,向您祝贺呢?”太宗明白过来,转怒为喜。

  长孙皇后一语中的,魏征这样难得的人才,正是因为太宗明智而心胸宽广,才能与他共事,成就伟业。

  另一位宋朝的贤明宰相王旦,也因为能坦诚地接纳批评而令人起敬。寇准与王旦同朝为官,因性格与政见不合,常公开批评王旦。寇准多次向皇帝指出王旦的“过失”,甚至贬低他的政策,但王旦从不反驳,反而常常在皇帝面前称赞寇准的才能。皇帝也有点纳闷,就问王旦:“你常常谈到寇准的贤能之处,而他却总是说你的不是。”王旦回答说:“这是理所当然的。我在宰相这个高位已经很长时间,推行的政事一定会有很多偏差过失。寇准对陛下您汇报这些,可见他的忠诚正直,这也是我敬重寇准的地方。”

  唐太宗把魏征这样的益友比喻为可以端正提醒自己的“一面镜子”,在失去这面镜子后,他伤痛不已。王旦则把同事寇准当成自己的“金鉴”。镜子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如实地看到自己。而小朋友们或许也已经感受到,我们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往往是自己眼中的盲区,很难自己发现。只有遇到良师益友,我们才能从他们的批评指正中,看到自己的偏差,从而有机会改正过来。

  想要找到宝贝,我们需要跟随《弟子规》开启智慧,磨练自己的性情,拓宽心胸。无益的好话,外甜而内苦;而有益的批评,外苦而内甜,且回味无穷。我们自己,也愿意去当一个真诚与伙伴相处、真实帮助友人进步的益友。

  好了,小朋友们,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今天学到的经文吧:“闻过怒,闻誉乐,损友来,益友却。闻誉恐,闻过欣,直谅士,渐相亲。”

 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,小朋友们下次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