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悌中学礼:感悟天地之序-第10集
亲爱的小朋友们,大家好!我是文心姐姐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《弟子规》中有关“悌”的章节。我们先把今天要学习的经句大声地朗读一遍:
“称尊长,勿呼名。对尊长,勿现能。路遇长,疾趋揖。长无言,退恭立。骑下马,乘下车。过犹待,百步余。”
小朋友们,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为“礼仪之邦”。还记得上节课吗?我们讲到了家庭中天然的顺序——长幼有别,老少有序。而学习“悌”的核心在于“敬”,也就是遵循人与人关系里面这种自然的次序。那么,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些仪礼呢?《礼记·乐记》中有提到“礼者,天地之序也。”意思是说,礼仪就是遵循天地的自然秩序和规则。当我们学习并实践这些礼仪时,我们就会成为知礼懂礼的好孩子。
首先呀,“称尊长,勿呼名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我们在称呼长辈的时候,要用尊称,而不能直呼其名。小朋友们,我们每个人都有“姓”和“名”,对不对?在生活中,爸爸妈妈和长辈们会叫我们的名字,甚至是小名,这是长辈对我们的爱与亲切。但是,我们作为晚辈,对长辈则不应直呼其名,而应用“爸爸”、“妈妈”这样表明尊敬的尊称。
对于其他长辈,我们也应该使用礼貌的尊称,根据关系称呼他们“叔叔”、“阿姨”或者“老师”。如果需要区分,可以在尊称前加上姓氏,比如“蔡老师”、“杨阿姨”或“赵叔叔”。当我们这样称呼长辈时,不仅表现了我们的尊敬,也让长辈们感到温馨和愉悦。可别小看这些称呼呀,虽然看似简单,但它们如同一个个踩着顺序奏响的动听音符,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和谐又美好。
《弟子规》接着培养我们谦逊的态度,“对尊长,勿现能。”小朋友们,你们每天都在做什么呢?对了,是不断地学习和成长。那么,我们都在跟谁学习呢?在家里,我们跟着爸爸妈妈和长辈们学;在学校里,是老师们在教导着我们。我们智慧和能力的增长,学业和知识的累积,都来自于他们的教导。
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,不仅个子长高了,能力也增强了,但我们要始终记得这些长辈的付出,心怀感激。我们要以谦虚和尊敬来回馈他们。我们用语言和行动,来告诉他们,我们在长大,但我们一直会记得,是他们领着我们一路走来。
古时候,晚辈遇到长辈时,会“骑下马,乘下车”,就是赶紧从马上下来,从乘坐的坐骑上下来,向前跟长辈问好,表示尊敬。现代社会虽然不再骑马,但礼仪的精神依然不变。在路上遇到长辈或老师时,我们应该主动上前打招呼,热情地问好。
“过犹待,百步余。”当长辈要离开时,我们应该送他们到电梯口或门口,目送他们离开。这是一种深厚的情谊的表现。小朋友们有没有读过大诗人李白写的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这首诗?“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”,那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呢?李白送人,一直等到对方的帆船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,只剩下眼前滚滚的长江向天际奔流。对方离开,我们等在原处好一会儿,直到对方的身影完全消失了。为什么?因为在那个时空的档口,我们会想着对方的好,念着对方的恩,这是彼此情义的自然流露。
好了,小朋友们,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啦!我们再把今天学习过的经句大声地朗读一遍:
“称尊长,勿呼名。对尊长,勿现能。路遇长,疾趋揖。长无言,退恭立。骑下马,乘下车。过犹待,百步余。”
记住哦,礼仪虽然是小事,却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。小朋友们,我们下次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