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拋棄道場是否有罪過?-第1576集

  問:他說他在一個小道場,住的人數只有三個人,我想拋棄道場去別的地方一心念佛,拋棄道場是否有罪?請法師開示。三個人都走了,是否可以?

  答:如果有適當的地方,真正能夠修行成就的地方,可以的。小道場如果有人去住,很好;沒有人住,你能夠拋棄,拋棄道場的人很多,但是問題就是自己一定要發心要成就自己,要報佛恩,要報眾生恩,這是決定不能忘記。小道場裡面在現代修行,實在講也是很理想的。修行信解非常重要,凡是修行不能成就,都是對於佛法這些道理、方法、境界了解得不夠透徹,也就是對經教沒有能深入,所以這是很重要、很重要的事情。現在這個小道場或者是家庭裡面,我們製作的光碟、錄相帶、錄音帶非常之多,你能夠拿到一、二種,三、四種,你不斷的去聽,一遍一遍的去聽,古人講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如果你聽一部經,一生聽一部經,不想聽第二部經,你的心是定的,那就是禪定,定到一定的程度,人就開悟了,這是真正的成就。

  念佛也是一樣,平常我用什麼方法念,我用什麼聲調念,一生不改變,他會開悟;常常換,那個人這個調好,那個人那個好,常常換的人,一生決定不會開悟的。為什麼?他心是亂的,他心不定。法無定法,這個道理一定要知道。你看佛在大乘經教裡頭常說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都是平等的。什麼平等?都能明心見性,都能得一心不亂,只要你走一個法門,你不能搞二、三個法門,二、三個法門,那你自己就不能成功。所以路只能走一條,一定會走到,你要走二、三條路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,這個道理、原理原則我們一定要懂。所以我們對於不同的法門、不同的宗派我們都尊重,為什麼?那都是正法,都不是邪法,最怕的是搞多、搞亂了,這問題就來了。

  所以尊重別人,守住自己,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善財童子給我們做的榜樣。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五十三種不同的法門,你看看他都去看、都去參觀、都讚歎、都禮敬,他沒有學,這就對了。他所修的法門,善財修的法門是念佛法門,就是第一位德雲比丘(或者是吉祥雲比丘)教給他的,我們中國人講先入為主,他主修的是第一個,以後他是去參學的。你看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從一個頭一個尾,我們就看到善財自始至終都是修念佛,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,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,我們應當要覺悟、要學習。法門可以參觀,可以去看看,但是自己不可以動搖,如果自己心裡不定,會動搖,看到會生歡喜心,想學,你最好看都不要看,那就是什麼?你沒有資格參學,你不參學心是定的,一參學心就亂了。

  所以,古人參學是有條件的,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參學的。什麼條件可以參學?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個時候可以參學。善財童子就是如此,在文殊菩薩這一會當中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所以是圓教初住菩薩,這才有資格參學;否則的話,你肯定會動心,你肯定會把自己搞亂了。所以,從前祖師大德教學生,他只聽一個老師的話。我還受了這一點點教育,在台中李老師我遵守他的教誨十年,十年聽一個人的話,決定沒有看第二個人的東西。這是什麼?你基礎打定了,到你自己有能力辨別邪正、是非、真妄,有能力辨別,不會動搖,可以參觀,什麼都可以看,什麼都可以去學學,心裡頭如如不動。

  如果看這個也好,看那個也好,樣樣都想學,那老師如果放你出去參學,那真的就把你前途毀掉了,這就不是真正善知識。真正善知識,你在跟他三十年不開悟,三十年不准出去;四十年不開悟,四十年不准出去。開悟之後才有資格參學,才有資格住山,住茅蓬、閉關才有資格,如果沒有這個條件的話,這都談不上,你要好好的學。最重要是跟老師學,在老師會下成就根本智,根本智就是禪定,就是一心不亂。所以跟定一個老師、修一個法門,這才能夠成功。所以我們淨宗,淨宗雖然是有五經一論,實際上,還要強調一門,我依哪一門都可以,這六種東西都行,隨便哪一種,一生不改變。平常抽一點時間看一看,做做參考幫助理解,行,一定是一門主修,一生不可以改變。

   答福鼎溫州居士提問(共一集)

  2004/9/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