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如何落實佛教的慈悲、方便?-第1450集

  問:我介紹朋友到道場來學習,他們感覺在基督教的環境中,很容易感到熱情、關懷與友愛,很有親切感,但是佛教道場,卻反而比較冷漠,請師父開示。

  答:其實佛教道場決不是冷漠,而是什麼?現在的佛教徒沒有依照佛的教誨去做,一個個還是自私自利,還是貢高我慢,自以為是,看到新進來的人,不愛理會,這是錯誤的。所以這個錯誤不是佛法,不是佛教,是現在道場裡面這些住眾他們錯了。他們錯也不能怪他,他沒有學過。他要真正學習了,那就不是這樣子。

  佛沒有教你用冷漠的態度對人。釋迦牟尼佛接觸大眾都非常和藹,所以沒有一個人不喜歡親近他的。如果釋迦牟尼佛要天天板著面孔,還有信徒敢接近?哪有這種道理?大慈大悲從哪裡表現?就從這些地方表現。世尊從來不責備一個作惡的人,當然他的智慧高,神通廣大,他看人,你過去世生生世世的事情他都看到,所以他接引、他度化就非常方便,他能把你宿世的善根引發出來。你造作的惡業,他能夠對治,為什麼?你過去造作惡業的根他知道,像治病一樣,他從根本治,這個容易。我們要學佛,要學佛的慈悲,要學佛的方便。你看看佛教導我們,教菩薩、教弟子「四攝法」,我們現在完全忘掉了。

  我在新加坡團結九個宗教,新加坡有一位部長就問我,你用什麼方法把這些宗教都能團結變成兄弟姐妹一樣?我說這是佛在經上教我的,教你哪個法?四攝法。四攝法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公關法,就是交際法,就是人與人相處的方法,非常重要。你能夠用在家庭裡面,你一家和睦;用在夫妻上,百年好合。怎麼會有問題出來?你學了不會用。你們學佛的人,誰會?

  四攝法第一個是「布施」,四攝法裡面的布施,跟六度裡面的布施,是一樣的名詞,不是一個意思。六度是要度自己成佛的,所以它那個布施是斷慳貪的,目的是在這個。四攝法裡面的布施意思可不是這個,用現在的話說,就是多請客、多送禮。你看看頭一條件,你跟人往來,你多送一點小禮物給他,常常送給他,不一樣!所以我解釋四攝法,頭一條,跟人往來,多請客、多送禮。第二個「愛語」,愛語就是關懷,親切關懷、照顧。比基督教講得詳細,講得更深、更廣,沒人去做。「利行」,我所作所為,對他絕對是有利益的,決定沒有絲毫損害。

  最後一個是「同事」,同事,那是要有定功,要有智慧。沒有定功,沒有智慧,不能學。譬如說,他喜歡跳舞,你跟他同事,一起去跳舞;他喜歡打麻將,你跟他一起去打,那個厲害,那是什麼?跳舞,你比他跳得好,他就跟你學。你怎麼跳這麼好?佛教我的,就把他引來了。你打麻將常常都贏,你從哪裡學來的?我從釋迦牟尼佛那裡學來的。所以「先以欲勾牽,後令入佛智」,那是要有定力。沒有定力,好了,你跟他跑了,結果被他度跑了,你虧就吃大。所以同事這一條,我現在講都不敢講這個,這是很難做到的,真的你會被他拖下水去。我現在同事這一條講的時候,我們要學佛菩薩,佛菩薩怎麼做,我們學他這麼做,這就決定不會錯誤。

  利行是什麼?利行就是戒律,我們學弟子規,我們學十善業,以這個做標準,來修正我們日常生活一切不善的行為。我們自己做到,我們影響他們,這就沒有過失。所以前面三條,那是絕對沒有問題。我們跟宗教這些團結,我跟各個宗教團結在利行這一方面,一定是要不僅僅表面上做朋友,還要有理論的基礎,你的朋友友誼才堅固。那個理論基礎是什麼?要學他們的經教,他們的經典,我要認真學習,這樣就帶動了。我學習你的東西,我懂你的,你不懂我的,你跟我往來,你就吃虧。這是你要學我的,你不學我的,當然你就沒有法子跟我比。

  而且我學習的時候,我就告訴他,我學習的態度非常認真。我絕對不是佛教好,你們就差一等,我沒有這個念頭,不會把你看成是外道、外教。我說我學基督教,我是最虔誠的基督徒,我比你還虔誠,所以我才能學到你的東西。我學《古蘭經》,我比穆斯林還要虔誠,我真正學到你的東西。你那個經典我懂得,我也能講,我講的不會輸給你們。所以釋迦牟尼佛是我的老師,耶穌也是我的老師,穆罕默德也是我的老師,我的老師在我心目當中是平等的,我都是真誠的恭敬。你們的東西我統統都得到了,我的東西,你們完全不知道。宗教團結才紮得了根,你不在這上,紮不了根。他一講,你不懂,這不行,外行,不可以。你講的,我都懂;我說的,讓你也點頭,你也不能不服!

  聖經上這兩段話到處都有,你看那個教堂都有「神愛世人」,我們常常走在馬路上都看到,但是他還是愛耶穌,他不愛世人。他講這些,沒有我講得圓,沒有我講得深刻。我講給他聽,他也點頭。所以這是不可以不深入的,彼此了解,那個根就紮深,才不會改變。

  所以我們學佛,四攝法重要。夫妻,先生出門,都會帶一點小禮物給太太,太太出門也會帶一點給先生,你就是學到了四攝法。夫妻為什麼不和?為什麼鬧離婚?不懂四攝法。懂四攝法,問題就解決了。所以團體,家庭、團體統統都一樣。公司行號,老板對待員工,老板出去,員工都有一點小禮物,員工覺得老板常常照顧我,他就會對你忠心。員工出去,到哪裡去,都會帶一點東西送給老板,他這個就不一樣!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,就把這個祕訣,人跟人相處的祕訣,永遠和睦。這是中國人講的有恩有德,有情有義。要用這個方法,懂得這個方法,你才能夠真正做到很圓滿。

  答香港參學同修(第30集)

  2006/3/31